牛达人配资
中产家庭教育突然转向,不再“鸡娃”了?
近日,记者观察发现,往年火热的暑假研学游今年意外“遇冷”,即便报名价格下调30%,研学产品的报名量仍普遍下跌30%~40%。
无独有偶,不久前也有报道指出,今年近50%多家钢琴厂关门,没有家庭愿意买钢琴了。
要知道,这些教育相关行业的收入,过去主要依赖中产家庭的支撑。
如今行业收入大跌,只能指向一个信号:曾经在子女课外教育上“挥金如土”的中产家庭,如今捂紧了钱袋子,不愿花钱了。
众所周知,过去中产家庭在孩子教育方面卷出了天际,动辄花费数万元为孩子报名各类暑假班,生怕孩子落后半步。
而那些靠自己努力挤进中产阶层的农村父母,如果不卷教育,谁愿意眼睁睁地看着孩子再回到“农村”去。
这不禁引人深思:曾经“鸡娃”成风的中产家庭,为何如今热情消退?背后的“真相”到底是什么?
中产家庭的教育投入,不仅体现在昂贵的课外培训上,更典型的是动辄一年数十万学费的国际私立学校。
这类学校算是很多中产家庭的“教育理想国”,不仅拥有顶级的教育资源,还可以避免国内高考竞争压力。
回看国际化学校发展,学校数量以惊人的速度,从2015年的500多所飙升到2023年的1000多所,二线城市学校更是遍地开花。
然而,风向骤变,去年国际化教育退潮,民办热降温,多家知名国际民办学校接连倒闭。
在深圳,就连大名鼎鼎的厚德书院都交不起房租,竟然拖欠一千多万,近1000人学子无处可去。
要知道,厚德书院的学费相当昂贵,最低的学费也得一年11.8万,最高更是达到30万。
如此高回报,学校竟交不起房租,实属让人意外。
在北京,诺德安达学校,部分外国语学校和成都外国语学校仁寿校区也陆续关门。
到了今年, 民办学校境状仍继续低迷。
数据显示,在杭州牛达人配资,2025年初中入学数增加了2000人,但私办学校报名人数从2.3万降至2.2万,竟然减少了1000人。
在青岛,私办小学入学人数从2023年的16.94万峰值骤减到12万,十几所私办学校均未达到招生计划。
有意思的是,私立化、暑假课外教育热虽然降温,但近两年牛达人配资暑假旅游却异常火爆,热门景点都是人山人海。
这也侧面表明印证了一个变化:暑假期间,越来越多中产家庭愿意带孩子出门,而非在家教育了。
在这些家长看来,以低成本的方式带孩子体验乡村生活,走访各地博物馆、图书馆、科技馆,增加见识的价值远远超于高额的教育培训。
正如新华社抖音短视频中一位父亲的分享:低成本带娃就是“见世面就是见天地,见众生”。
虽说“鸡娃”现象并未完全消失,但各类教育市场的低迷无不在说明一件事:中产家庭的教育观,正在悄然发生深刻转变。
一个行业的兴衰,往往与消费者的“购买力”挂钩。
而“鸡娃”潮逐渐退去,无外乎是中产家庭没钱了。
当下,裁员潮已非新鲜事,尤其在年入几十万、几百万的互联网、金融等高薪行业。
原本这些高薪行业就是中产家庭的支柱,但随着中年危机降临、经济饱和、行业内卷等因素,许多从业人员一夜之间要面临失业、颗粒无收等境状。
与此同时,一、二线城市的“鸡娃”成本却高得离谱,犹如“印钞机”。
有位上海中产母亲,曾晒出的孩子日教育清单引发热议。
除去上学费用,仅课外培训一项,两个孩子一天就能花费近8000元。
不少本地网友甚至表示“这不算夸张”。
更有知乎网友估算过,孩子在国际私立学校从小读到“出海”留学,总费用至少需要300万。
面对如此高昂的“鸡娃”成本,一旦遭遇失业或收入锐减,中产家庭如何承受?无奈之下,也只能将孩子转回公立学校。
“鸡娃”潮退去,表面看是中产消费降级导致,深层看是中产家庭的“性价比”觉醒:“鸡娃”的产出,远远低于“鸡娃”的投入。
近两年,海外就业形势同样严峻,那些曾被家庭倾尽所有、寄予厚望送出国门的留学生,纷纷加入“归国潮”。
然而,回国后的薪资水平,往往远低于中产家庭当初的预期。
据统计,在国内一线城市工作的留学生,1年薪水大约为18万元,国内本科生1年薪水大约为14万。
仅仅4万元的差距,与几百万的巨额学费投资相比,简直是杯水车薪。
更现实的是,并非所有的“海归”在国内都能轻松找到工作。
众所周知,能考上985/211的学生,确实是人才,而出去国外求学的人无非就是镀金,学历真实含金量不言而喻。
更何况,针对留学生的招聘,很多单位已经开始在做严格的筛选。
对于学历含金量不足的留学生而言,当下国内就业只会愈发艰难。
面对留学生就业现状,有网友更是直言:“有几百万元,还不如给孩子买房子,不仅给孩子提供保障,还能保值增值。”
当中产家庭意识到巨额教育投资与预期回报严重不成正比时,理性地放弃或调整“鸡娃”策略,或许成了一种必然的“止损”选择。
在疯狂“鸡娃”的洪流中,相比经济损失,更令人痛心的,是付出了远比金钱更珍贵的代价——孩子的身心健康。
当前,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,数据触目惊心:
2023年数据显示,国内6~12岁年龄段抑郁检出率约10%,13~15岁年龄段抑郁检出率高达30%,15~18岁年龄段抑郁检出率更是达到惊人的40%。
从2017年到2021年,在15~24岁年龄段孩子,“自杀率”显著提升,达到3/100000,即10万中就有3人自杀。
虽说抑郁因素有很多,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源于巨大的学习压力和被严重挤压的社交、休闲空间。
究其根源,正是父母为了“鸡娃”成绩,过度侵占了孩子本应拥有的自由成长时间和心灵栖息地。
说白了,过度“鸡娃”无异于“拔苗助长”,违反了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,结果往往适得其反。
既然“鸡娃”无法得到预期的回报,甚至还会损害孩子健康,还不如回归顺应人性的理性教育,保持距离,健康培养孩子。
网友辉哥,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,四处求人,倾其所有才把孩子报到私立学校上学。
一年不算其他费用,就光学费就得10万元。
周末,他还给孩子报了各类辅导班,孩子几乎没有休闲时间。
然而,孩子的学习成绩并未达到自己的预期,不升反降。
后来,由于公司裁员,无法支付昂贵的学费,他只能无奈把孩子转到公立学校,同时也砍掉几个兴趣班。
上公立学校期间,孩子有不会的问题,他就会亲自教。
令他意外的是,自从孩子上了公立学校,孩子与他的关系不仅亲密了不少,其成绩反而提升了。
从辉哥的故事不难看出,盲目跟风“鸡娃”,高压之下只会让孩子更压抑。
相反,给予孩子适度的自由空间,父母与孩子保持距离,并在关键时给予高质量的陪伴和支持,孩子反而能更健康、更自主地成长。
说个残酷的现实,如果父母认知、资源和背景有限,即便花大量时间,投资更多金钱,也极有可能会培养出一个“烂尾娃”。
有时候,与其“鸡娃”,不如“鸡自己”,这或许是一条有效的路。
参考资料:
1.搜狐网 《暑假刚开始,社会就出现三大“怪现象”,中产家庭大批退出鸡娃圈 》
2.新浪财经 《大拐点确认来临,鸡娃已经彻底崩溃》
3.杭州日报 《杭州民办初中招生电脑派位结束 降温明显 平均报录比2.4∶1》
4.读特新闻 《从爆火到“降温”,深圳暑期研学市场不香了吗?》
作者:少卿
编辑:歌
博星优配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